村网通总站 小桥李村 470124.nync.com 欢迎您!
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(DHV)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、高度致死性、接触性传染病。其特征是发病急、传播快、病程短和死亡率高。临床特点为角弓反张,故又称“背脖病”;病理剖检特征为肝脏有明显出血点和出血斑。
一、流行病学
该病主要发生于4~20日龄雏鸭,成年鸭有抵抗力,鸡和鹅不能自然发病。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,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。饲养管理不良,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,鸭舍潮湿、拥挤,均可促使本病发生。本病发生于孵化雏鸭的季节,一旦发生,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,发病率可达100%。
二、临床症状
病毒性肝炎潜伏期1~4天,突然发病,病程短促。病初精神萎靡,不食,行动呆滞,缩颈,翅下垂,眼半闭呈昏迷状态,有的出现腹泻。不久,病鸭出现神经症状,不安,运动失调,身体倒向一侧,两脚发生痉挛,数小时后死亡。死前头向后弯,呈角弓反张姿势。本病的死亡率因年龄而有差异,1周龄以内的雏鸭可高达95%,1~3周龄的雏鸭不到50%;4~5周龄的幼鸭基本上不死亡。
三、病理解剖
剖析可见特征性病变在肝脏。肝肿大,呈黄红色或花斑状,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,胆囊肿大,充满胆汁。脾脏有时肿大,外观也类似肝脏的花斑。多数肾脏充血、肿胀。心肌如煮熟状。有些病例有心包炎、气囊中有微黄色渗出液和纤维素絮片。
肝脏水肿,并有许多针尖大至黄豆粒大出血点。胆囊肿大,充满胆汁。显微镜下观察,肝细胞在感染初期呈空泡化,后期则出现病灶性坏死,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有血管套现象。脾肿大,呈斑驳状。肾肿胀,血管明显,呈暗紫色树枝状。
四、防治措施
对雏鸭采取严格的隔离饲养,尤其是5周龄以内的雏鸭,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,严禁饮用野生水禽栖息的露天水池的水。孵化、育雏、育成、肥育均应严格划分,饲管用具要定期清洗、消毒。
该病预防措施主要是1日龄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,3-7天可产生免疫力,对健康的鸭群免疫接种是激发鸭机体内产生特异性抵抗力,使本来对某些传染病易感的鸭群转。或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.5-1ml,注射后可产生保护力,维持期为1周左右。
流行初期或发病后的雏鸭,立即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,每只0.5~1毫升,可以有效减少死亡。同时以维生素C提高机体抗病能力,肝胆颗粒等护肝中药保护肝脏,副以一定抗菌药物控制大肠杆菌继发。
小结:有计划、有目的地对鸭群进行病毒性肝炎免疫接种,是预防、控制和扑灭本病的重要措施。